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详细阅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

发布时间:2015-01-17 15:01 作者:实验室 点击次数:3293

编者按:1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二期杂志“高教人物”栏目刊登人物通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深度报道了电信学院院长管晓宏教授及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现全文刊登如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记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

音乐会也可以是学术报告会?没错!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成功演出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跨学科音乐会,已成为探讨艺术与科学关系的先锋教学科研活动。这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系统工程领域著名学者管晓宏教授策划发起的。

熟悉管晓宏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严谨睿智的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也是一位敬业的学院管理者。他以小学没有毕业的学历自学成才考上清华大学,赴美留学获得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特殊的经历促使他多年来一直坚守人才培养第一线的教师岗位,探索和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为学生的人生铺路”。

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汇

直到2012年首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音乐会上演,不少熟悉管晓宏教授的人才发现:他竟然还是一位“跨界”学者。音乐会由他本人亲自策划,并与西安音乐学院的艺术家和专业室内乐团合作创作演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教授任艺术总监。

“西安交大‘最受崇敬的校友’钱学森学长倡导艺术形象思维与科学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人才,这个系列音乐会就是对此的大胆尝试。”管晓宏教授介绍说,音乐会凝聚着对艺术与科学的探索和思考,旨在开拓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之路。

该系列音乐会围绕音乐与科学的共通之处、艺术形象思维对科学逻辑思维的影响展开,演奏中穿插学术报告。管晓宏教授担任解说和讲座人,从“李约瑟命题”、“钱学森之问”开始讨论,到古典乐曲旋律变化服从幂律,协和音与音频信号频率的关系,再到许多科学家的艺术才能,以及几何变换原理在作曲中的应用等,启发同学们认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演出最后,管晓宏教授与长笛演奏家高秦平教授共同演奏长笛二重奏,以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演奏的形式,彰显音乐会艺术与科学交汇的主题。

欣赏过音乐会的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郭雷院士表示,音乐会别开生面地向人们展示了古典音乐中的规律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并且这些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家认识和表达,这不但对音乐自身有重要意义,更有超越音乐的启发意义。

在管晓宏的启发和带动下,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组成了艺术与科学学科交叉的课题组,开展基于信息处理的器乐演奏音质分析、古典音乐旋律幂率关系的理论基础等科研课题的研究。

实践:“信息新蕾”与“表达交流”

西安交大电信学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近5000名学生,是全校学生最多的学院。身为院长的管晓宏教授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倡导实施“信息新蕾”计划,率先开设“表达与交流”课程,为同学们进一步深造和发展铺路奠基。

如何将优秀本科生从应试学习模式引导到主动、创新学习模式,管晓宏教授与学院领导班子2009年提出“信息新蕾”计划——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创新思维,以尽快摆脱“大量做习题,按标准答案解答,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应试学习”模式。

5年来,电信学院27个科研团队吸引了800余名学子加入,有些团队报名比例达到10:1。一批优秀本科生在图像检索、智能天线、网络安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流学术水平和重要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42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著名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管晓宏教授非常欣慰,“信息新蕾”不仅改变了同学们的学习方式,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攀比压力”,引起了学风的悄然变化,有利地促进了同学们追求卓越的风气,还带动和牵引了SRT、暑期实习、课外科研活动等更广泛的实践教学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留学时,我曾比较过中国留学生和美国同学基础上的优势和不足。中国留学生一般数理基础比较好,但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由于缺乏实践造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20多年过去,这方面的不足已彻底改变;二是交流与表达能力的不足,如今不但没有改善,而且更加严重,这反映了国内理工科培养体系的缺陷。”管晓宏教授和同事们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会开设表达与交流相关课程并提供咨询辅导,相比之下国内高等理工科教育体系内关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明显薄弱。这促使管晓宏教授设计并着力推动“表达与交流”课程和相关培养环节。

经过近一年的策划准备,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管晓宏教授担任课程组负责人并授课,联合10多位表达与交流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为2009级学硕班开设了40学时的“表达与交流”课。该课程定位为实践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阐述、表达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科学地描述问题,准确表达观点;同时传授论文写作与发表、演讲报告、电子邮件、个人简历、求职信等规则和方法,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目前,这门课程即将成为电信学院的必修课,并作为通识课程向全校学子开放。在管晓宏教授的规划中, “交流与表达”课程最终应该开设60学时,其中30学时为基本阅读与语言表达,由人文学科教师讲授,从读写入手,涵盖字、词、句、篇,从逻辑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授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余30学时为科技写作与表达,由专业院系教师讲授,面向科技应用,重点讲述科研工作中的交流与表达的内容,旨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技表达与交流能力,并加强科研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心声:甘愿为学子的人生铺路

1969年,少年管晓宏在莲花寺小学附设初中班遇到了科学启蒙恩师庄稼玫。虽仅仅受教一年,但庄老师领他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了解了数理化的体系,对其波折的求学之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牢记庄老师嘱咐刻苦自学,走上求学之路。尊师重教,知恩图报,失去联系后整整四十年间管晓宏数度苦苦寻找庄老师,想向恩师报告他一步步的成长,直到2011年底终于如愿。 管晓宏感恩庄老师工作铺平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在他看来神圣而又责任重大。他基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给同学们讲“追寻追寻者的足迹”党课。江竹筠(江姐)、刘国鋕、《红岩》作者罗广斌、海伦·斯诺、白求恩,通过自身追寻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我也是教师,同庄老师的职业一样,我要向她学,去铺平我自己学生的人生道路。”这是在网络流传甚广的“迟到了四十年的汇报——寻找庄家玫老师记”一文中,管晓宏写下的结尾:“我愿意同刚刚从教和即将从教的年轻老师们共勉:我们的工作是为很多人的人生铺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

版权所有© 2008- 西安交通大学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ICP备05001571号